一.利用智墒监测数据手动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
示例: 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镇南平房村2组选取一块典型地块,地块面积350亩。 此地块为平地,土壤类型为壤土,种植作物为旱作物,灌溉期共灌水四次;根据旱作物灌水量,观测水泵额定的出水量和灌溉时间;土壤干容重:1.43*103kg/ m3,片区中心其地理坐标为:东经118°52′05″、北纬42°22′30″。 灌前、灌后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及灌水量见下表。 表中灌前灌后及对应土层深度的含水率均为智墒的实测数据。智墒监测数据为间隔10厘米。根据现行的灌溉水系数测算标准,需提供每20厘米含水量的数值,因此,将智墒相邻10厘米的水分数据做平均值处理,作为该20厘米的数据。例如:0-10厘米土层灌前含水量为12.3%,10-20厘米土层灌前含水量为12.5%,则0-20厘米土层的灌前含水量为(12.3%+12.5%)/2=12.4%。 某土层净灌溉用水量=土层体积*土层灌溉后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比增加量,例如:0-20厘米土层,灌溉后含水量24.73%,灌溉前含水量12.40%,灌溉后整个土层含水量增加了24.73%-12.40%=12.33%。 则,一亩地该0-20厘米土层净灌溉水量=一亩地20厘米厚土层体积*该土层净灌溉土壤含水量百分比增加量=667m2*20cm/(100cm/m)* 12.33%=16.45m3;可以简化计算为:0.667*2*12.33=16.45 m3。 整个表的计算过程为: 首先分别计算出每次灌溉后各个土层的净灌溉用水量 第一次灌水0-20土层:W田净i=0.667*2*12.33=16.45m3/亩 第一次灌水20-40土层:W田净i=0.667*2*12.9=17.2m3/亩 … 依次计算,最终计算出每次灌溉的净灌溉水量 第一次灌水:W田净i=16.45+17.2+14.23+10.2+5.91=63.99 m3/亩 第二次灌水:W田净i=15.46+14.14+9.59+5.19+3.34=47.72 m3/亩 … 典型地块一亩地一年的净灌溉用水量 W田净=63.99 +47.72+46.41+44.32=202.45 m3/亩 典型地块的净灌溉水量 W净 =W田净×地块总面积=202.45×350=70858 m3 该地块首部水表起始读数为677 m3,灌溉期末读数为148297 m3,毛灌溉水量为W毛=147620 m3 该典型地块的灌溉水利用系数η=70858/147620 m3=0.480 二.利用E生态平台有效利用系数自动测算服务计算 为了最大化的方便用户测算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, E生态数据平台不仅提供智墒所有数据的查看、下载、分析,还提供自动测算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;它根据智墒监测数据自动测算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。 第一步:登录WEB端E生态平台,点击【生态服务】—【有效利用系数】,进入自动测算页面; 第二步:创建新的实验组; 第三步:输入种植、时间范围等基础信息以及对应的智墒设备; 第五步:查看实验日志; 第六步:查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报告; 智墒监测的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需要基于作物活跃吸水根系的位置,即ET根,如果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不是基于ET根系计算,则需要进行“根系校正”的操作;校正之后,E生态自动重新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。
第八步:根系校正后再次查看报告
本贴最后由 官方小马甲 于 2017-10-24 16:38:58 编辑
|